赣州学校大全赣州大学大全赣南医学院

赣南医学院

  • 地址:
  • 电话:
  • 邮编:341000
  • 网站:
点击查看“赣南医学院”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学院简介

赣南医学院坐落于江西省赣州市。学校创办于1941年,1958年更名为赣南医学专科学校,1988年升格为赣南医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1993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江西省唯一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本科医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担任名誉院长。

赣南医学院学校有黄金、章贡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教学医疗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76亿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2007台(件);利用现代化校园网络,创立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购置医学教学素材库等各类数据库17个,图书馆藏书295.704万册。[1]

学校开设19个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涵盖7个学科门类;10个系;拥有7所附属医院(含4所非直属)及68个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010人、专科生1676人,外国留学生135人,成人教育在籍学生6776人。

学校有江西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7个,江西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理论和临床基地各1个,赣州市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基地1个,培训学员3434人。

70余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学校“艰苦奋斗,科学求是”的办学传统。新形势下,赣医人将秉承“立德立行,求是求新”的校训,坚持“立足江西,辐射周边,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按照“强特色、重内涵、更开放”的发展路径,为创建规模适宜、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重点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历史沿革

校名始于时间
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1941年4月
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医事职业学校1947年9月
江西省赣州护士助产学校1949年10月
江西省赣州护士助产学校江西省第四,医士,学校江西省第七医士学校1951年5月(三校同一校址)
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1953年4月
赣南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6月
赣南医学院1959年5月(未招本科生)
赣南医学专科学校1962年8月
赣州地区六,二六卫生人员学习班1969年1月
赣州地区六,二六卫生学校1969年12月
赣南卫生学校1972年1月
赣南医学专科学校1974年6月
赣南医学院

1988年4月[2]

校园环境

赣南医学院学校现有章贡和黄金2个校区,占地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5亿元;图书馆纸质、电子藏书总计230万册;建有现代化校园网络,拥有科技数据库11个,自主创建学科网站资源库、优质课程资源库、医学资源库等数据库;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人文社会科学、信息工程、康复、国际教育、护理学等16个学院和军事体育、医学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等3个教学研究部,院部下设临床医学、眼耳鼻喉科学、麻醉学等8个系;65个教研室,4个研究室(中心),4个综合实验室,8个专业实验室;7所附属医院(其中4所非直属)和一批实践教学基地。

学科定位

学校坚持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多类型教育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现有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16个。涵盖医学、理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现开设临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康复治疗学、英语等15个本科专业(均授予学士学位)和4个专科专业。现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临床医学、麻醉学)、省级特色专业5个(运动人体科学、麻醉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护理、预防医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外科学、药理学、超声医学)、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重点学科5个(药理学、生理学、眼科学、外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省重点实验室1个(脑血管药理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临床医学重点实验室)、省级精品课程12门(生理学、外科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眼科学、超声诊断学、人体解剖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临床麻醉学、病理学、管理学基础、预防医学);赣州市医学领先专业4个(泌尿外科、胸心外科、眼科、骨科)、赣州市医学领先专业建设对象4个(神经外科、麻醉科、心脏介入学、超声诊断学)。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2007年以来,学校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委项目4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厅、市级研究课题1176项,总资助经费2699.5万元。获省部级各类奖项59项,获专利9项,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147篇,编写著作和教材151部。

科研设施

学校拥有76个教研室,13个专业学科研究所(室、中心),4个综合实验室及12个专业实验室。

学术期刊

学校主办的《赣南医学院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系江西省先进科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等多个数据库全文收录,协办《NeuroscienceBulletin》、《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和《求实》等杂志。

赣南医学院图书馆图书资源

赣南医学院图书馆全馆纸质图书藏书量为65.7042万册。期刊种类980种,其中中文期刊959种,外文期刊21种。现有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医学教学素材库、重庆维普数据库、银符考试模拟题库、爱思唯尔全医学平台ClinicalKey、爱思唯尔MDConsult临床医学数据库、Springer数据库、国道外文(医学)专题数据库、MeTeL国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美国科研出版社、WorldSciNet数据库(WSN)、百链搜索、赣州高校图书馆联盟、超星电子图书、读秀数据库等17个数据库,比较系统完整地收藏了生物医学科技、人文社会科学的印刷型和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初步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框架。

科研成果

学校坚持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近3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省级科研课题近300项,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近5年来,获各级科研、教学成果奖21项;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62篇,编写著作(教材)107部,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新技术新成果,并在赣南、闽西、粤北等地医院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术刊物《赣南医学院学报》,协办《Neuroscience Bulletin》、《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和《求实》等杂志。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赣南医学院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方略,拥有一支素质高、技术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478人(含第一、二、三附属医院职工),其中校本部873人,专任教师586人;教授80人、副教授14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近3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人,省级模范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6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2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省首届“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0人,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1人;校级学科带头人23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0人。有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35人,涵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现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60人。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院士和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

院系设置

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医学技能教学研究部)

赣南医学院康复学院

(军事体育教学研究部)

赣南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赣南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赣南医学院药学院赣南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赣南医学院护理学院赣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赣南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赣南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赣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赣南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
赣南医学院第五临床医学院赣南医学院第六临床医学院赣南医学院第七临床医学院

专业

赣南医学院现有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15个。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现阶段开办有临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康复治疗学、英语等本科专业和4个相关的专科专业,并获相应的学士学位授予权。

现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临床医学、麻醉学)、省级特色专业5个(临床医学、麻醉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护理、预防医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外科学、药理学、超声医学)、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重点学科5个(药理学、生理学、眼科学、外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省级优质课程8门(生理学、外科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眼科学、超声诊断学、人体解剖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赣州市医学领先专业4个(泌尿外科、胸心外科、眼科、骨科)、赣州市医学领先专业建设对象4个(神经外科、麻醉科、心脏介入学、超声诊断学)。

所在院系培养层次专业名称授予学位修业年限
基础医学院本科临床医学医学学士五年
本科预防医学医学学士五年
本科法医学医学学士五年
本科生物技术理学学士五年
第一临床医学院本科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方向)医学学士五年
本科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方向)医学学士五年
本科临床医学(,医事法学,方向)医学学士五年
本科临床医学(,医学心理学,方向)医学学士五年
本科临床医学(眼耳鼻喉方向)医学学士五年
本科麻醉学医学学士五年
专科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医学学士三年
专科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学士五年
专科临床医学医学学士三年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公共事业管理四年
本科英语文学学士四年
本科法学法学学士四年
本科应用心理学理学学士四年
专科艺术设计
本科公共卫生管理四年
康复学院本科运动人体科学四年
本科康复治疗学四年
护理学院本科护理学医学学士四年
专科护理医学学士三年
药学院本科药学
本科制药工程
本科中药学理学学士四年
专科医药营销三年
专科药学三年
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物医学工程工学学士四年
专科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三年
国际教育学院本科涉外护理医学学士四年

教学精神

学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一代代赣医人在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和客家人品质的过程中,铸就了赣医人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形成了“艰苦奋斗,科学求是”的办学精神。近期以实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目标,形成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建设,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确立了“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方略。1989以来,学校连续10届荣获“江西省文明单位”称号。新形势下,赣医人将秉承“立德立行,求是求新”的校训,坚持 “立足江西,辐射周边,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的服务面向,努力朝着建设一所“以医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才培养

赣南医学院鸟瞰效果图学校创新教育理念,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质量工程。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建立了符合学校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及质量评价监控机制,注重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双语教学,设立了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全校现有各类在校生1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6873人,专科生1634人,成人教育在籍学生3573人,研究生43人,外国留学生215人。办学60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2万余名医疗卫生技术人才,近80%毕业生服务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并成为当地的专业技术骨干,诸多校友已成为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近3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近90%,考取硕士研究生比率逐年上升;在全国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学校考生的通过率连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现已成为赣南、闽西、粤北、湘东等地医学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对外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2005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选派骨干教师赴美、英、澳等国深造和研修,百余人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美、日、澳、港等国家和地区知名院士、博士生导师到校讲学。学校与美国哈佛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院、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日本中医学院、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等开展了合作与交流。举办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新技术推广学习班,与澳大利亚合作完成了“中澳白内障防盲项目”,主办了一批如赣粤闽浙现代神经科学研讨会、李嘉诚扶贫医疗培训班等服务基层、辐射周边的项目。学校为江西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江西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理论和临床基地,并在江西省率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直接服务基层医疗单位,为江西省及其周边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赣南医学院现任领导[15]

黄林邦

党委书记、教授

韩立民院长,党委副书记,博士,教授,律师,博士生导师
陈新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潜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柏群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刘民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
张裕,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陈亮党委委员,副院长
历任领导
姓名学校名称职务起讫年月
熊慬(女)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校长1941,4-1946,3
熊云珍(女)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校长1946,4-1947,8
熊云珍(女)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医事职业学校校长1947,9-1949,7
钟华,李凤桐,王志健江西省,赣州,护士助产学校校长1949,10-1951,3
李凤桐江西省赣州护士助产学校校长1951,4-1953,3
刘德洪江西省第四,医士,学校校长1951,5-1953,3
张德华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校长1953,4-1954,8
蔡德润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校长1954,8-1958,6
周晚辉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1954,8-1958,7
乐峰,(女)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1958,6-1959,5
于清友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1958,8-1959,5
林仁通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副校长1958,6-1959,5
蔡德润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副校长1958,6-1959,5
陈凤九赣南医学院院长1959,5-1962,8
于清友赣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1959,5-1960,4
林仁通赣南医学院副院长1959,5-1962,8
蔡德润赣南医学院副院长1959,5-1962,8
吴洞昌赣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1960,5-1962,8
吴洞昌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1962,8-1966,12
陈凤九赣南医学专科学校校长1962,9-1966,12
杨文义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副校长1962,9-1966,12
林仁通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副校长1962,9-1966,12
张元晖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党委书记1963,8-1966,12
杨文义赣南医学专科学校革委会主任1968,3-1968,12
朱毓万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军代表1968,3-1968,12
高惠亭赣州地区六二六卫生人员学习班革委会主任1969,1-1969,12
高惠亭赣州地区六二六卫生学校革委会主任1969,12-1972,1
高惠亭赣州地区六二六卫生学校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69,1-1972,1
赣南卫生学校1972,1-1973,4
高惠亭赣南卫生学校党委书记1972,1-1974,5
谭亮,(女)赣南卫生学校党委副书记1972,1-1974,5
谭亮(女)赣南卫生学校革委会副主任1973,4-1974,6
谭亮(女)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党核心小组副组长1974,6-1978,11
常修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副校长1978,2-1984,8
容敬校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副校长1978,2-1983,12
谭亮(女)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1978,12-1981,12
郑熹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党委书记1979,4-1984,12
林仁通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副校长1981,3-1983,12
吴云生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副校长1982,4-1984,1
吴宣成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副校长1982,12-1984,1
钟垓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副校长1983,12-1987,7
陈方荣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副校长1983,12-1988,9
吴云生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党委书记1984,1-1986,5
余承棕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1984,1-1985,6
吴宣成赣南医学专科学校校长1984,1-1988,9
王宏志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1985,6-1986,11
刘文通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1985,6-1988,12
余德润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党委书记1986,5-1988,9
王宏志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副校长1986,12-1988,9
余德润赣南医学院党委书记1988,9-1993,2
刘有志赣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1988,9-1995,4
陈方荣赣南医学院副院长1988,9-1995,6
王宏志赣南医学院副院长1988,9-2004,6
何侠宝赣南医学院副院长1992,7-1998,4
何明赣南医学院纪委书记1992,7-1995,6
罗忠民赣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1993,6-2004,4
吴述仁赣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1995,6-2000,3
曾浩赣南医学院纪委书记1995,6-2009,8
陈方荣赣南医学院院长1995,6-1999,11
黄林邦赣南医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1998,7-1999,12
曾浩赣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1999,11-2009,8
黄林邦赣南医学院副院长1999,12-2001,8
沈建华赣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00,1-2001,8
沈建华赣南医学院党委书记2001,8-2004,8
黄林邦赣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01,8-2012,7
曾祥运赣南医学院副院长2001,8-至今
韩立民赣南医学院副院长2005,7-2010,12
李红勇赣南医学院党委书记2007,3-2011,12
刘潜赣南医学院副院长2009,1-至今
王柏群赣南医学院副院长2010,11-至今
刘民赣南医学院副院长2010,12-至今
张裕生赣南医学院纪委书记2011,2-至今
陈亮赣南医学院副院长2012,3-至今
黄林邦赣南医学院党委书记2012,7-至今
韩立民赣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12,7-至今

文化传统

校徽

1.以“赣南医学院”的英文缩写“GMU”为设计元素,变形为一组奋飞的鹏鸟,象征赣医人团结奋进、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气质。喻意赣南医学院各项事业协调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和远大的发展前景。

2.图形整体似双手捧起红“十”字的情形,突出医学教育,象征着赣南医学院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方针,以人为本,注重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教学相长。同时,喻意赣医人以毕生的时间和精力,投注于人类神圣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美好形象。

3.图案主体下方“1941”为建校时间,寓意赣南医学院多年办学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发展平台。

4.外圈中文校名“赣南医学院”用毛体字,显得庄重大气,与英文校名“GannanMedicalUniversity”和谐形成一圆形,象征赣医人团结一致,开放式办学,不断取得新成绩,获得新突破。

校训

赣南医学院“立德立行,求是求新”作为该校校训,言简意丰,内涵深刻,十分贴切地表达了该校的办学理念、治校方略,与学校发展所积淀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该校特有的精神与文化。

校训共两句八个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承接,联为一体,构成了三层逻辑递进关系。一是表达出赣医人坚持内在品德与外在言行培养并重,以“培植善念,付诸善行”为已任。二是彰显出赣医人以脚踏实地、不懈追求的治学态度,涉猎新知,追求卓越。三是喻示着赣医人秉承往圣,开启来贤,推陈出新,志存高远的企盼与追求。这三层意思集中体现了赣医精神的内核。

校训在句式上很有特点,“立”、“求”二字对仗工整,富有新意;四个词全部源自典籍,颇有古韵,是该校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和校园文化的凝练;同时,又贴近现实,历久弥新,昭示该校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开拓求新的精神风貌,为一代又一代赣医人预留出了广阔的诠释、演绎和想象的空间。

学校排名
学校名称年份排名所在地区类型总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综合声誉
赣南医学院2013年467江西医药60.050.220.030.05
赣南医学院2012年454江西医药0.10.230.010
赣南医学院2011年509江西医药0.030.060.010
赣南医学院2010年522江西医药0.030.060.010

学校特色

附属医院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坐落江西赣州。医院创办于1958年,隶属于赣南医学院和江西省卫生厅双重领导,现已成为省内一流、赣州市医疗、教学、科研水平最高的省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区域性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医院。

医院现有在职职工211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15人,高级职称人员323人,博士及博士后30余人,硕士300余人。医院开放病床2140张,科室设置齐全,专业优势突出。医院泌尿外科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入围科室、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江西省尿路结石现代治疗中心。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眼科、普外科、心脏外科、 肿瘤科、血液科、消化内科、妇产科、重症监护室、急诊科等科室的诊断治疗水平均达到省内先进,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是经省发改委、卫生厅、教育厅批准设立的,隶属于赣南医学院的医疗和教育机构。医院按三级医院标准建设,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非营利性医院,是信丰县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及新农合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医院批准设置病床526张,现设有内科、外一科、外二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ICU、五官科、麻醉科、康复理疗科、门诊部、体检中心、同位素诊疗室、CT/MRI影像科、放射科、检验科、超声科、病理科、内窥镜室、碎石中心和中西医药房。医院拥有众多先进仪器设备。高标准建立了洁净手术室、血液透析中心、康复中心、消毒供应室和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

医院现有职工260余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0人,拥有硕士学位4人,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28人,初级职称170人,其中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调派8位专家为各科室学科带头人。[10]

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原名南昌铁路局赣州医院,创建于1996年7月,是江西省现阶段唯一独立设置普通本科西医院校—赣南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之一。医院坐落于京九明珠赣州火车站旁,位于五洲大道与京九路交叉路口,是一所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22830.25㎡,医疗用房11000㎡,现有病床数110张。医院开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口腔科、五官科和皮肤科等临床科室,并在铁路沿线设有6个卫生所。医院以骨创伤外科、腔道泌尿外科及腹腔镜外科和风湿专科等为特色专科,其中骨创伤外科、泌尿外科能常规开展三甲医院各种专业技术项目手术.医院现有职工16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0人,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0余人,硕士生导师1人,江西省卫生厅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1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 医院医疗设备齐全,拥有诸多国际先进设备,价值达2000余万元。

赣南医学院附属市立医院

赣南医学院附属市立医院(赣州市立医院)创建于1924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大公路49号。经过80余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发展迅速。现医院占地达2万7千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5千平方米,固定资产近亿元。现有职工总数101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35人,高级职称89人,中级职称229人,初级职称323人。编制床位520张。1996年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国家三级乙等医院。2004年获得“江西省省级群众满意医院”称号;2006年获得“江西省第十届(2004-2005年度)文明单位”称号。2009年12月被国家卫生部又评为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将不断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以病人为中心,扎实开展医疗、科研、教学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

学校地址

黄金校区:江西省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

章贡校区: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医学院路1号

邮政编码:341000

相关新闻

何少华获国学文化艺术成就奖

2013年,我校校报部何少华荣获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国学文化艺术最高成就金奖。其作品入选《新中国文艺35年》。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国学文化艺术评选活动由中国国学研究会等举办,旨在表彰改革开放35年以来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何少华系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分会、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其创作和采写的散文、诗歌、歌词、书法、散文诗、纪实文学等作品多次获全国一等奖。[3]

中国国学研究会前身为中华国学研究院,于2002年更名为中国国学研究会。该会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为宗旨,以推动国学发展为目标,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研究者组成。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匿名
    2015-09-10 11:11:01发表

    如果你是赣州人,高*考成绩刚过一本线分不多,考虑来这儿也不错,本一的专业就业还是很好的。没有到一本线也可以选个不错的本二专业。这里赣州人占到了八九成吧。到处是老乡~

相关新闻